www.8029.com > 影片评论 > 正文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SAMSUNG堆的影评与观后感《作为现象级的SAMSUNG堆》

编辑:米兔影评时间:2023-05-16 19:05:01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SAMSUNG堆的再次发现,会掀起全网范围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热潮。虽然作为一种网络热潮,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免不了走向沉寂,但是从公众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有意义的现象,且已经达到了公众考古最初的目的。SAMSUNG堆纪录片的拍摄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疫情时代无法走近SAMSUNG堆的人们,终于可以通过纪录片来了解SAMSUNG堆的发掘和部分内幕。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止考古》的命名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SAMSUNG堆出现的意义绝不止于其自身所蕴含的学术价值,而是对整个“考古学生态”有着非凡影响。如果说几年前的国家宝藏第一次成规模地引导国人走进了博物馆,那么SAMSUNG堆的再次发掘则打开了公众考古的大门,使得文物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博物馆陈展实现完美闭环。作为现象级的SAMSUNG堆,拥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标签,精美的青铜器、细腻的玉制品、神秘的刻画符号……这些也使得它作为中国当下田野考古学的“代名词”实至名归。简而言之,SAMSUNG堆的发现以及SAMSUNG堆文明在整个中华文明圈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而《不止考古》的纪录片同样如此。诚然这样的成绩离不开SAMSUNG堆自身神秘魅力和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但各级部门之间不遗余力的宣传和重视,无疑对这一成绩的取得产生了巨大的成效。并且多年来学术界号召的“公众考古”,也终于有一个恰当的时机来发出属于它的声音。

《不止考古》拥有精美有趣的动画,特别是时间沙海中考古人寻找SAMSUNG堆记忆碎片的片头充满创意,着实称得上近年来历史纪录片的一股“清流”。它的讲述充满了各种对话,既有同一考古任务中不同发掘者之间的对话,也有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的对话,有现实世界与历史记忆的对话,同样也有二十一世纪与三千年前的对话。纪录片的镜头又不止于SAMSUNG堆,时不时还会转到周边,让观众在驻足SAMSUNG堆的同时又能站起身来环顾四周,诸如盐亭张家坝遗址打钻的曾大爷,还有保护广元千佛崖的老谢。

曾几何时,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还只是在近东的特洛伊古城运用探方的发掘方法。近乎百年后,中国大众也得以有机会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认识到遗址调查过程中使用“探方发掘法”的伟大。曾几何时,人们还沉浸在《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想象之中。固然小说和影片的盗墓体裁有其吸引人的一面,但是过分的借助盗墓演绎只会欲速不达,加深大众对考古学与盗墓之间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让其本就截然不同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愈加杂乱。作为某一作品类型的盗墓题材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不应也不能成为国人误读考古学的理由。考古学需要走出学术殿堂,向公众展现它真实的一面。

考古不同于盗墓,这早应成为世间共识。正因为考古不同于盗墓,所以正经的考古纪录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如果真的那么刺激,我相信考古学就不会长期以来位列冷门专业。如果真的那么刺激,负责定期监测的大数据专员“李苦苦”就应该改名叫“李甜甜”。不过幸运的是,《不止考古》通过精湛的拍摄和剪辑,诙谐甚至略显调皮的台词,使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的考古,减去了作为科学的枯燥,同时又能准确把握尺度,处处传达着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正如第四集的开篇:“文物,不止是那些巧夺天工的沧海遗珠。在有些人眼中,一切人类活动的陈迹,都值得被保护。”就是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台词,足以打破一切盗墓题材所造成的误解。

事实证明,不用《探索·发现》一惊一乍的口吻,也不用刻意制造悬念吸引观众,平实而又深入的考古纪实片同样可以拍摄得很好看。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想来还是因为除了考古遗址本身,参与考古发掘的那群人背后本就拥有最好的故事脚本,不用夸大,不用改编,一切都是这么自然。只因他们对历史、对考古、对文物的那份敬畏之心。

相关文章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