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8029.com > 影片评论 > 正文

电视剧最后的棒棒的影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那些用肩膀挑起一座城的人》

编辑:米兔影评时间:2023-06-09 14:40:56

文/冷若浠

最近逛豆瓣同城活动,意外发现《最后的棒棒》影片版已经在影院上档。突然想起几年前在微博大热的那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至今我仍未来得及看。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重庆姑娘,本土的人文情怀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于是开了爱奇艺会员,在暑假倒计时里静下心来坐在了电脑前。

近些年看的纪录片寥寥无几,记忆几乎都停留在小时候看《探索·发现》节目。毕竟,当下有太多打着“纪录片”的幌子却讲着摆拍的故事。而剧版《最后的棒棒》是不同的,听说导演兼主演还自己唱主题曲的何苦斥资1300元,带着摄影师亲自到棒棒军一线同吃同住同劳动了一年。

虽然之前就猜到看了心里会难受,但这份社会底层人民的实录实在太让人震撼。有些人光是为了活着就拼尽全力,回想自己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时刻,反倒有点难为情。

儿时追过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尽管现在早已不太记得剧情,但梅老坎、毛子等人在重庆卖力生活的心酸却历历在目。都说,是棒棒用肩膀挑起了山城的前半生。他们用低价的劳动力挑起了扁担,爬坡上坎,负重前行。如果没有他们用人力搬运材料,城市的建设进程不会那么高速顺利;然而如今的山城光鲜亮丽甚至跻身于网红一线,却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在重庆飞速发展的这几年里,棒棒军**上身走在街头的资讯曾上过头条,有人说影响市容,有人建议应该马上整治。没有人记起他们为这座城市留下的功绩,也不会有人想要知道他们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他们,依然低微到尘埃里。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选择棒棒这份职业的理由。有人为了挣钱养家,有人为了攒钱报情仇……镜头最多的老黄,一位苦了一辈子的老人,终于盼到了女儿毕业成家,却依然在为了女儿的房贷而奔走在五一路的街头。在强制拆迁自力巷时,老黄的所有家当都被埋在了拆迁废墟底下,无家可归露宿街头还正在经受着病痛折磨,生活的残酷远比戏剧本身更具有冲突性。

他说:“死了就死了,死不了就赚到了。”

有些人精神很富有,却依然一贫如洗、每日为吃喝发愁;有些人思想很贫瘠,却穷得只剩下钱了。想起纪录片中老黄病急乱投医地去了一家保健会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肯定有骗局,虽然最终的结果是经理良心发现没有坑老黄的钱还愿意免费为他进行按摩理疗,但那位理疗师的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他说:“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强盗只会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强盗只会逼你掏钱,医生却能逼你借钱。”

所以,穷人一般都不爱上医院,因为看病太贵,承受不起。什么时候我国的医疗机制能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落到实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离新社会主义的春天又近了一步吧。

最后的棒棒,就如同消失的十八梯,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都是老重庆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毕竟适者才能生存,唯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跟上城市蜕变的进程,才有可能继续在这个弱肉強食的社会立足。

正如纪录片中的河南戒掉了牌桌,每天正经工作,也还上了以前欠下的钱;大石顺利退休后每月领养老金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老甘满六十岁后开始考虑未来在养老院的生活;老杭已经为百年之后自己的安身之所做好了准备;老黄的病也在日渐转好;而失去联系的老金,但愿他一切安好。

大寒过后,一定立春。

希翼这些人物的结局就像这部纪录片的结尾,未来一片光明,充满希翼。

职业没有贵*之分,棒棒军用肩膀挑起了一座城,大家都应该敬重那些靠劳动换取生活的人。

相关文章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